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障碍 > 同性恋 > 同性恋从来不可怕,无知才可怕!
 

同性恋从来不可怕,无知才可怕!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9/8/9   浏览次数:1550  

    5月17日,台湾地区“同性婚姻”合法化,法律规定相同性别2人可向户政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在此之前,有很多人不遗余力地试图唤醒社会对性少数人群的关注,竭力将性别平等、多元婚姻的观念普及。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的并没有等到黑暗后的光明。
    2000年4月,15岁的初三少年叶永鋕在课间消失无踪,后来被发现倒在厕所的血泊之中,至今死因都未得查明。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叶永鋕生前被同学歧视“娘娘腔”,长期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欺辱和恐吓。
    这个事件震惊了整个台湾地区,也推动了《性别平等教育法》于2004年开始在各中小学推行。它从教育入手,在青少年心智启蒙之时就给予关于性别、歧视、平等的正确引导。
    叶永鋕的母亲陈君汝,一次次奔走在第一线。她从一个人的母亲“陈太太”,变成一群人的“叶妈妈”,对那些有着和自己儿子类似遭遇的孩子们高呼:“不要怕,做自己!”

01 性少数群体的青少年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指对他人持续的情感依恋、爱慕、性欲望与幻想。按性倾向对象的性别,可分为异性恋(heterosexuality,只对异性产生性吸引),同性恋(homosexuality,只对同性产生性吸引),以及双性恋(bisexuality,对同性和异性都产生性吸引)(APA help center,2008)。
    性少数(Sexual Minority)群体(以下简称LGBT)是指性倾向为同性恋(女同性恋Lesbian和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以及性别认同为跨性别(性别认同与他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人,Transgender)的人。
    LGBT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除了有一般青少年的发展问题,还要面对性认同的困难。
    社会偏见和污名(stigma)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不被主流文化接受,产生认同困惑(identity confusion),随之而来的是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感的增加、自尊和幸福感的降低,社会适应不良、药物滥用、性滥交、自杀等。

    相比异性恋,LGBT学生在学校遭受到更多的恐同欺凌(Homophobia Bullying)。恐同(Homophobia)是指一种对LGBT群体负面的信念、态度、刻板印象和行为,并直接影响着校园中对待LGBT学生的欺凌行为,即恐同欺凌。
    欺凌则是一种强势者对弱势者的重复攻击行为,它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美国的一项全国调查也发现,超过74%的LGBT学生曾被辱骂,其中,36%的学生曾被推搡或撞倒,55%的学生在学校因为性倾向而感到不安全。
在一项对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751名LGBT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1.其中306人(40.7%)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在学校被叫难听的绰号;261人(34.8%)受到言语伤害;168人(22.4%)受到同伴孤立;45人(6.0%)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
    2.遭受过校园欺凌的LGBT学生有更频繁的自杀想法、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并在过去一年中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更高;
    3.遭受校园欺凌与LGBT学生的抑郁情绪、自杀想法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
LGBT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教育机构应特别重视预防针对LGBT学生的校园欺凌,并对他们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想法进行干预。

02 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
    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和看法,大家还真是见仁见智。
    有人说:一个人有很多属性,性取向只是其中一种。大家都是人,没有什么不同,支持同性恋,是支持他们自由恋爱,支持平权,又不是支持他们杀人放火。
    也有人说:虽然我不是同性恋,但我对他们并没有歧视,看见他们在一起时也不会反感。我觉得只是因为很少见,所以大家都会盯着他们看。
    更有人说:看见同性恋就觉得恶心,男不男、女不女,拜托他们赶紧去治病。
    但是,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并不能经过治疗变成异性恋。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法律和精神卫生专家的角度认为,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健康问题。
    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病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版(DSM-Ⅲ-R)中去除。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修订后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删除。5月17日也因此成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
    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表示,人类不能选择作为同性恋或异性恋,人类的性取向不是能够由意志改变的有意识选择。性取向本身并不能被认为是精神障碍。
    2001年,中国卫生部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移除。但是仍有很多人尚未能将同性恋群体从“病态”和“性变态”的思想中脱离出来。

03 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从业者如何看待同性恋?
    一项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研究的结果让人十分惊讶:虽然总体来说,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对同性恋者的接待感受和接待意愿较好,但仍有部分受访者对同性恋者有潜在歧视。性倾向扭转治疗在中国仍然被使用。
    影响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对性少数群体态度的关键因素是,他们对性少数群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多元性别咨询培训是加强认知与改善态度的重要方法。
    性少数群体由于自身的性倾向和大多数人不同,或者心理性别与生理和社会性别相矛盾,因此要面临诸多的社会压力,往往会有较多的消极情绪,因此有接受专业心理和精神支持的需要。
    然而,由于不清楚心理和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对性少数群体的真实态度,以及在媒体中又确实有强制的扭转治疗等的相关报道,使得性少数群体对于接受心理和精神帮助,存在疑虑和恐惧,进而可能无法较早地接受专业帮助,使自己的境况进一步恶化。
    精神医学相关专家与心理咨询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更科学的标准规范,禁止任何针对性倾向的扭转治疗,并鼓励从业人员了解性少数群体,正确对待性少数群体的来访者。
    同志机构应积极与当地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合作,积极向他们普及多元性别及性倾向的相关知识。
    让我们共同为性少数群体,创造更多元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家心理咨询,有情有爱有健康,助力自我成长,家家幸福!

咨询 / 报名:0539-8303828(一号通) 13905392241(微信) QQ:466210666 29928418

微信公众号:临沂心理咨询中心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婚恋情感专家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www.jiajiaxinli.com)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更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了解和认识同性恋
 

心理咨询师 健康管理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